答案:对搜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时首先做的就是将定量资料和定性资料分开,因为对这两种资料的整理存在很大差异。
(1) 定量资料的初步整理如下。
第一,资料的审核。资料的审核是定量资料整理的第--步,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资料的完整性审核,即整体的完整性和每一份调查资料的完整性审核。其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格性的审核。校正错填、误填的答案,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格性。
第二,资料的分类。根据研究者的目的要求确定有效的分类标准,对资料进行详细的分类,使资料成为较系统的,能很好地为研究者进行研究带来方便的资料。
第三,资料的转换。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资料编码。编码就是将每个问题及答案转换成计算机能够识别和统计的数字作为它的代码。整个编码的格式要规范统一,指示要明确,且容易理解,便于操作。
第四,资料的录入。为了保证资料的质量,数据录入完成后要对资料进行有效的检查和清理,尽可能地排除所有错误信息。
(2) 定性资料的初步整理如下。
定性资料由于它所具有的特点决定它在整理过程中要比定量资料的整理工作量更
大,难度更大。定性资料的初步整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整理笔记建立档案。通常的方式是将实地记录或现场笔记不做任何修改地全部输入计算机,使形成的文本与原始记录在内容、文字、时间、前后顺序、各种记号等方面都完全一致。
第二,审查。审查是指通过仔细推究和详尽考察,来判断、确定文字资料的真实性和适用性。
第三,分类。分类是指对资料进行分类,首先应根据研究的目的、要求和客观情况,确定合理的逻辑结构。定性资料的分类,就是根据资料的性质、内容和特征,将相异的资料区别开来,将相同或相近的资料合为一类的过程。分类可使文字资料条理化、系统化,为找出规律性的联系提供依据。
第四,编码。研究者通过对原始资料的阅读将原始资料组织成概念类别,创造出主题或概念,然后用这些主题和概念来分析资料。首先,确定编码单位。可以根据资料内容所具有的意义进行编码,也可以将资料的语言单位如短语、词汇、句子、段落作为编码单位。其次,初步编码。即创建初始号码用以表达意义。再次,再编码。即把相关的初步编码归到一定的主题之下,并建立主题之间的联系,而这些主题又与一些更大的主题相联系,从而形成一个抽象程度不同的伞形编码体系。最后,编制编码簿。
第五,撰写分析型备忘录。根据研究者个人的特点和习惯在资料整理过程中记下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建立研究过程记录和实地调查反思。